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防止保健品欺诈不止于“提醒”和“警示”

来源: 2017-06-21

 6月18日,记者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解到,我市食药监、工商、公安三部门日前联合下发通告,要求在全市范围内严厉打击保健食品营销欺诈行为,特别是一些借着“健康讲座”、“免费体检”等名义,欺诈推销各类保健食品的行为。

  近几年来,保健食品营销欺诈行为成为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尤其是真正欺诈对象多以老年人为目标,不仅诈骗老年人的钱财,更给很多家庭带来严重伤害。

  其实,这些年来,我们身边这种通过售卖保健品欺骗老人的事情并不少见,几乎每个老人都参加过所谓的“健康讲座”、“免费体检”等保健食品商家组织的营销活动。这些活动以嘘寒问暖、旅游兜售、现金返还等形形色色的“花招”,大打“免费牌”“专家牌”“亲情牌”,先通过各种“忽悠”进行洗脑,再通过各种小礼品“拉人上钩”,最后让老人购买所谓具有“疗效神奇”的保健品。

  保健品营销诈骗为何总是盯住老年群体?老人们又为何容易中招?这其中的原因并不复杂。

  客观上看,老年人是对健康最为看重的人群。老年人都会经受身体机能下降、体力减退的过程,如果再不断经历身边老人的离开,恐惧、孤独感会很严重。而一些保健营销就是利用老人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慌达到销售目的。此外,老年人认知能力总体来说属于逐步衰退的状况,老人接受信息时,往往缺乏辨别能力,特别是对于来自“权威”专家的声音更是深信不疑。一旦认知形成,就难以得到新的认知,难以信任和听取不同声音。而且老年人信息处理能力比较弱,特别是突然获取大量新信息的时候,往往选择盲从。许多保健品营销专门采取“专家大会”、“免费义诊和旅游”等,就是利用了老年人认知上的这一弱点。

  除了客观原因,这些诈骗营销活动更是利用了老年人渴望亲情的心理,用各种“特殊服务”来满足老人的一些心理需求。老年人渴望被关怀、惧怕孤独,但很多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一些营销人员正是利用老人心理上的空缺施展“亲情攻势”,通过精神慰藉等手段引诱老人购买产品,甚至让不少渴望亲情关怀的老人产生精神依赖,从而对其言听计从。这样看来,让老人产生精神依赖的并非保健品,因为大部分保健品和药品没有拆封,而只是销售人员的所谓“亲情关照”罢了。

  虽然,保健食品营销欺诈现在已经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源于取证难和对该行为的法律界定一直比较模糊等原因,对这些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这也是此类欺诈行为难以被禁止的主要原因。显然,对这种欺诈行为一方面要明确其刑法上的对应条款,以确保依法处置。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不能只是发出“提醒”和“警示”,需要联合整治,主动出击,铲除其生存的土壤和空间:要大力宣传引导,引导中老年人树立科学、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念,不断学习正确的养身保健知识,摒弃保健品是药品的错误认知;要严格市场巡查,有针对性地开展实地监管工作,切实将违法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完善备案制度,确保保健品宣传广告真实有效;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建立由工商、食药、物价、公安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专项治理小组,在专项整治过程中互通信息、密切配合,整合执法力量联合开展打击制假售假、虚假宣传、消费欺诈等各类保健品违法行为,震慑不法经营者。

  当然,筑牢防诈骗堤坝最重要的一环还是要从根本上强化子女对老人的精神赡养。其实,不仅是保健品营销,许多金融诈骗、电信诈骗都是在利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展开其诈骗活动。制止这种诈骗活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常回家看看”,让老年人不孤单,能够得到亲情的关爱和慰藉,不使其脱离社会大环境,这样才能有效堵住骗子们口蜜腹剑的“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