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关键:企业文化重塑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问题

来源:智诚灵动 2019-09-25 智诚灵动

在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在完成了组织体制和分配机制的顶层设计之后,企业文化的重塑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更好地完成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之一。

640.webp (1).jpg

从社会治理到企业管理,文化的作用都无法替代。前者无外乎:信仰、文化和法律三种途径;后者也无外乎:价值观、文化和制度三种途径。信仰也好,价值观也好,都是决定了人们的思想和理念;而法律和制度则决定了人们的行为和操守。但是,在这两者之间一定要有文化作为阶梯让前者“落地”到后者,体现在后者之中。另外,无论是社会治理还是企业管理,最佳的状态是由文化来完成80%的任务,而剩下的20%则分别由另外两项来承担。因为,有坚定信仰的人可遇不可求,但若是100%的人都直面法律,则会陷入法不责众或是顾此失彼的境地。最佳的状态是用文化影响下的自我约束来完成80%人的行为规范。

文化所塑造的是集体人格,就像是不同的家族有不同的家风一样。他代表了这个群体看待事物、对待事物所采取的共同的理念、态度、行为和操守。例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宗旨(核心价值观)是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在这其下,还要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在军法的范畴之内)作为承接,使之落地到具体的行为之上。而对于企业,没有文化的承接,企业的价值观是无法体现在员工的行为操守之上的,只有通过文化将价值观转化成为共同认同和遵循的精神审美和行为准则,直至形成共同的集体人格,才能最终实现从价值观到行为的知行合一。

640.webp (2).jpg

例如,在如何看待失败上,华为的理念与态度是——宽容!因为,在任正非看来,只有企业宽容失败,才会有真正的创新。这不是华为的核心价值观,也不是某项制度之一,就是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带动下,华为给予科学家以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在既定的研发主航道上去研究思想,探索未来。尽管,华为的产品研究成功率不超过50%,每年有几十亿美元被浪费了。但是,华为宽容失败的机制,培养起了一大批高级研发人才,他们在各个领域能独当一面,为华为创造了非凡的价值。华为俄罗斯研究所的一位小伙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华为都不知道他在鼓捣什么?但是,华为允许他按自己的生活习惯行事。这种宽容,让华为收获了惊喜——突然有一天,他豁然开朗,宣布把算法打通了。这可是颠覆式的创新,确立了华为在算法方面的优势。

华为还有一个理念,叫“全营一杆枪”。但如何能做到?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撑!那么,任正非一直在华为倡导一种态度: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正是这种团队文化让华为形成了人人奋勇,个个争先的内部竞争氛围,并一直到今天依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试想,如果一旦取得了成绩就遭到“羡慕嫉妒恨”,一经失败便招致或是冷嘲热讽,或是指责批评,甚至是落井下石;那么谁还愿意去探索,去创新呢?而恰恰是这一点,是既符合了人性特征,因为,没有人愿意为工作而遭受打击;也顺应了时代特征,因为创新是未来竞争的核心所在。因此,文化将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与持续发展力之一。

640.webp (3).jpg

据海尔大学的讲师介绍,海尔只在“三句话”的背景下最终做出了战略性的决策:有用吗?有用!有什么用?不清楚!什么时候会有用?不知道!与之相反,诺基亚是最早研发智能手机的,柯达是最早研发数码相机的,索尼是最早研发MP3的。但结果是,诺基亚迷恋于当时的市场占有率,柯达迷恋于胶卷产品的高额利润,而索尼则是因为担心MP3产品的推出会严重营销其唱片业务。于是,他们就无一例外地错过了发展良机,最终被时代甩在身后。“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就输了。”——随着这句哀婉的告别语,曾经的手机帝国轰然倒塌。在这个深刻变革的时代,看的不是你“没做错什么”,而是你“没做什么”。

反观海尔从1984年开始创业,历经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全球化战略和网络化战略五大发展阶段,每个发展战略阶段的递进都是产生于上一个阶段将近波峰的时段,而并不是出现在波谷期。我们不能说在资源、技术、人才等硬件方面海尔比那些世界级品牌要强,最大的差别之处是在于在预见未来的同时,有没有敢于走出确定性的优势,迎接新挑战,抢抓新机遇的智慧与勇气,而这一切更多地是来自于“‘海尔之道’即创新之道”的文化驱动,以及对“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的深刻理解。

显而易见,企业是由人来组成的,更是由一群人来组成的。因此,必须要遵循相同的价值观,拥有共同的集体人格,遵守同样的操守,否则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企业的管理就会浮于表面,就无法实现人企合一。如此一来,企业就失去了与时俱进的内驱力,就无法在时代的大潮中坚定地走出舒适区,割弃确定性优势,最终也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作者简介:

关键,现任天士力控股集团品牌中心规划/传播执行总监,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品牌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作家协会会员。曾担任北方网副总编辑、北方网服务公司总经理、《广告人》杂志副总编辑、市场总监、清华大学整合营销传播(IMC)研究生课程进修项目专业顾问、南京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客座教授、广州大学广告专业高级顾问。